312國道錫港路上垮橋“10·10”高架橋側翻事故的發生,再次給大貨車超載超限治理拉響了警報。
經初步分析,該起高架橋側翻事故系車輛超載所致。CPS中安網了解到,事故發生時,先后有兩輛載重超過150噸的大貨車經過,極大超過車輛55噸的核定載重量。同時該高架橋限定載重僅為44噸,大規模的超載超限導致了橋梁側翻,造成3人死亡,2人受傷。
事故引發了輿論的廣泛熱議,人們在譴責相關人員、議論超載入刑的同時,加強科技治理超載超限的呼聲也日益上漲。
事實上,該起事故并非個例。隨著物流成本的增高和行業競爭的加劇,運輸企業單趟運輸利潤不斷降低,從而導致貨車超載超限現象日益突出,也帶來了嚴峻的道路安全問題。
數據統計顯示,當前我國70%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由車輛超載超限引發,50%的群死群傷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與超載超限運輸有直接關系。
基于超載超限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及惡劣影響,在超載超限事故時有發生的背景下,我國有關部門也極為重視道路超載超限治理工作。
早在2004年5月1日,由交通部牽頭的多部委展開聯合治理超限超載行動,明確了超限超載標準,在全國層面上展開統一治超行動。
時隔12年,2016年9月21日,交通運輸部等五部委再度聯合治理超限超載問題。將超限超載標準進行統一,并運用“一超四罰”的行政法律責任追究方式,加強超限超載的執法查處。
2019年5月,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交通運輸部等13部委《關于加快道路貨運行業轉型升級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》。其中指出,在普通公路超限檢測站全面安裝電子抓拍系統,加快推進車輛信息、執法信息共享。
在政策的持續推動下,運用科技手段治理超載超限問題逐步成為業界共識。
CPS中安網整理中國政府采購網相關項目顯示,截止至2019年9月,我國相關超載超限項目金額已超1億元,其中大部分為動態監控、分析識別及聯網布控等非現場執法項目。
科技手段輔助道路超載超限治理
一直以來,超載超限治理都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工作。執法人員人力不足、治超站點部署不足等問題持續困擾著有關管理部門。
而得益于近年來智能交通產品方案的快速發展,側重于監控運輸車輛駕駛安全風險及行駛狀態,從而提升車輛行車安全的全程可控、安全預警等功能也被頻頻提起。
有業內人士指出,現階段超載超限治理應當從運輸源頭及道路及時響應兩方面入手。為此在傳統的設卡監控手段效果不佳的背景下,安防技術輔助道路超載超限治理也應當從這兩方面切入。
加強貨物源頭管控,是科技手段輔助貨車超載超限治理的重要切入點。
當下大多數的車輛超載都是由貨物源頭企業違法多裝,貨車司機超載保收益而造成的。為此在貨物出廠環節進行監控也至關重要。
如在河北邯鄲的一家鋼鐵公司中,配備自動抓拍和攝像系統,貨車出廠需要稱重,符合規格才能運輸出廠。同時車輛信息也均會同時上傳到源頭治超監控中心,實時記錄車牌、載重等各類信息。
與邯鄲相同,蘇州也利用監控中心全天候的不間斷管控進行貨物源頭治理。其通過GPS系統、主動安防系統等對車輛運營情況進行動態監管,加強營運車輛行駛途中的安全監管。
而湖南寧鄉則通過安裝車載實時計重監測系統進行貨物源頭管控。
據悉,該套系統能夠通過安裝在貨車上的車輛終端設備,建立在線實時監測平臺,可以對貨車的載重量、行駛速度、位置信息、運行時間、運行軌跡等信息進行實時監控。一旦發現貨車超限超載超速,系統將發出預警并解析車輛位置,便于交警運管部門進行管控。
實現道路信息及時響應,是科技手段輔助貨車超載超限治理的另一切入點。
多年來,運輸車輛超載超限的難治理,與傳統設卡環節的費時費力密切相連。
長久以來,由于監管部門設卡時間地點較為固定。一方面,很多運輸車輛司機往往“熟門熟路”,在超載超限運行時會避開卡口,以達到躲避管理部門的目的。
另一方面,對可能存在的超限超載行為,也只能通過檢查站人工引導檢測,費時費力。
為此,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加深,高效便捷的不停車監控系統也逐步得到應用。不停車監控系統不僅能夠對車輛車牌、車型信息實現有效感知,且能通過數據聯網,實現車輛識別與載重數據的高度匹配。
如汨羅市在2019年持續推進建設不停車超限檢測系統,通過不停車稱重、車輛外廓尺寸檢測、車牌識別及抓拍、視頻監控及信息發布等諸多系統聯結。能夠拍攝途經運輸車輛的各類信息,一旦發現超載超限違法行為,便能幫助有關部門及時管控。
CPS中安網了解到,在系統的協助下,汨羅市2019年至今“治超”工作共計檢測車輛5534臺,處罰車輛212臺,駕駛員扣分205分,卸載貨物639.5噸,取得一定成效。
而合肥市也持續推廣不停車稱重超載抓拍系統抓車輛超載。
據悉,該系統啟用后將集動態稱重、車輛抓拍識別、信息處理等功能于一體,能從眾多行駛的運輸車輛中篩選出超限車輛,全天候24小時實時采集,方便執法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執法,讓超限超載車輛無處藏身。
“道路千萬條,安全第一條”,年初《流浪地球》的爆紅也使得這句標語被廣泛流傳。
道路安全事關千家萬戶,在運輸公司、司機無法有效保證不超載超限的情況下,運用科技手段高效管控該類行為,無疑將為我們出行帶來更好保障。
希望隨著未來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,更多的超載超限事故能夠因提前預警、提前發現而被遏制。